虽然你们在双十一的狂欢里疯狂“剁手”,但,我今天却要斗胆说一句:你们,对花钱一无所知。
想必一定有很多人跳起来了:我干啥啥不行,花钱第一名,你竟敢说我不会花钱?
请各位看官先放下手里的砖,我今天要说的“花钱”不是你们想象中的花钱,而是另一种不同于花钱的“花钱”……你们说的花钱是动词,我说的“花钱”是名词,如下。
因我国特殊的文化属性和信仰,货币有它的两重性,当其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时它是货币,但当它表现出一种文化的具象、一种风俗的载体的时候,它就是民俗钱币。
花钱就是民俗钱中的一种。
花钱源于汉代,虽然也叫“钱”但并非流通货币,是钱币中的“非正用品”。在早期,主要是中国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,材质大都比较粗糙,中国民间把这种钱俗称为"花钱"。花钱是古钱币的一个分支,按用途主要分为宫钱类、吉语类、宗教类、游戏类、特殊用途类等五大类,可用于诸如开炉、镇库、馈赠、祝福、玩赏、戏作、配饰、生肖等等,主要以"长命富贵"、"福德长寿"、"加官进禄"、 "天下太平"等吉语为内容,具有吉祥的寓意,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许,所以也被称为“压胜钱”、“玩钱”、“吉祥钱”等。
厌胜,典出《汉书·王莽传》:"莽亲之南郊,铸作威斗。威斗者,以五石铜为之,若北斗,长二尺五寸,欲以厌胜众兵。"后来"厌胜"演变成了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--厌胜法,当时人们认为运用厌胜法就可以制服他们想要制服的人和物。《说文解字》解释:厌,笮也,今人作压。所以通常又把厌胜法称作压胜法。后来,人们根据这一说法,制造出压胜钱,供佩带赏玩,厌服邪魅、求取吉祥。
山鬼花钱护身符吊坠
清朝福寿篆字压胜钱
其实“花钱”我们并不陌生,每逢春节时,长辈给我们的“压岁钱”,就是源自“花钱”,即“压胜钱”。古代有一种叫“祟”的妖怪,每到除夕夜里都会出来害人,让孩子生病,变得愣头愣脑。人们害怕祟来祸害孩子,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。
花钱虽不能作为货币使用,但确实货真价实的“文物”。中国历代花钱,涵盖各种书体,图案内容丰富,设计历史、地理、神话、美术等方方面面,且不同的花钱,工艺各有不同,是中国历代铸币工艺的缩影,有非常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。
八九十年代,随着花钱收藏的普及,人们对花钱开始重新认识。花钱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,丰富吉祥的内涵,以及和古钱千丝万缕的关系,成为中国古代民俗文物中的一个独特的版块。
而其中最为名贵的,当属宫钱。
宣统天宝背天下太平钱
宫钱,皇宫庆典之钱,专供皇宫用于节日、装饰、挂灯、祝寿、祭祀等。兴起于唐宋,明清渐盛。如今流传民间的宫钱版式多样,工艺不齐,质量悬殊,但真正符合宫钱标准的却不多见,绝大部分是地方官铸或民间翻铸、仿铸。宫钱为皇家所用,铜质至少达到六炼以上,颜色金黄,抚之细润;式样必合规制,大小、文字必经严格审核;铸造不惜工本,与铸造粗率者有天壤之别,被誉为“花钱之王”。
但民俗钱币大家陆昕老师在《揭秘宫钱》中对宫钱的定义是:只要是皇家或统治阶层把钱币当作民俗的载体,使用这个属性的时候,我们认为就是广义上来讲的宫钱。
即,统治阶级把钱币作为一种载体而非货币时,都认为是宫钱,并不局限于工艺、材质等。
比如在商周的王侯墓里面出土的贝币,也可以作为最早的宫钱;唐代,杭州雷峰塔的地宫里,挖掘出来金质开元通宝;五台山的淳化元宝背两个金佛都为宫钱。
南宋时期,著名的重华万寿光背大钱。
淳华元宝金佛钱
(其中一枚现藏于永银钱币博物馆)
宫钱到清朝时期,趋于系统化和专业化,最为著名的宫钱,就是清朝时期的“天下太平”钱,“天下太平”最早出自《吕氏春秋·大乐》:“天下太平,万物安宁。”指天下大治,人们安居乐业,是大多历代统治者的愿望,所以每逢过年,官钱局都要为皇宫铸天下太平钱贺用。
清代钱币学家鲍康所著的《大钱图录》收录,并考证“奉先殿所用各袱四角皆坠此钱,遇列圣生时,则更易新建元铸者。”奉先殿是皇帝的家庙,是祭祀祖宗的地方,殿的包袱上都坠着天下太平钱,新的皇帝登基以后,老的“天下太平”钱就要换掉,换成新登基皇帝的年号,这是在宫廷里面的传统礼仪。
清代年号“天下太平”钱始于乾隆,正面铸年号,背面铸“天下太平”四字已成惯例,一直延续到宣统时期。乾隆皇帝有一首诗曾提到:“龙擎天下太平钱,盒识犹看金字镌。”这里的“天下太平钱”指的就是宫钱。
清朝的“天下太平”宫钱,大多数是由京局即宝泉局和宝源局铸造。满清入关后,首先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和宝泉两个中央造币厂,这两个造币厂铸造了清代历朝钱币,是清政府的官方铸币局。他们所制造的宫钱铜质精良,铸造精美,在拍卖市场上曾拍出80多万的价格。
大多数人认为,天下太平题材的“宫钱”存世并不少见,其实不然,清代的宫钱制度非常严谨,无论从铜质、铸造流程还是书法,其工艺都以清代铸钱为崇。
乾隆·天下太平钱
“天下太平”的宫钱是宫钱里面非常著名的一个套系,从乾隆、嘉庆、道光一直到宣统,相对来讲宣统的存世量最少。从整体的工艺来看,到了清代天下太平,各个朝代的工艺也有所区别,基本上是和当时时代的行用钱的风格相类似。
清中期乾隆、嘉庆、道光天下太平宫钱板式比较单一好分辨,面文和穿口中规中矩,到了清代晚期,光绪、宣统年间,形制发生了很大变化,铸了很多直径比较大、形制非常厚的宫钱。
比如说著名的慈禧太后的祝寿宫钱万寿无疆背大雅,还有天下太平的光背钱、福寿康宁的光背钱,在历代宫钱里面从来没有形制这么厚的。
由于宫钱是代表皇家的水准,而且是为了特定的用途,不惜工本而铸造的,数量也不会非常多,造成了宫钱的价格一直身居高位,这也是宫钱历来都比较受到关注的原因。
比如咸丰天下太平钱中的“直山豊”,铸造精美,存世稀少,成交价已经突破10万元。
咸丰天下太平 直山豊宫钱
钱币作为一种物质文化,是从其所在时代的社会文化中沉淀下来的,反映了钱币铸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历史概貌,是最重要的物质见证之一,因此有着其它历史文物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。
花钱,也是如此,它沉淀了不同时期的人们,对生活不同的期待,可谓是浓缩了中华几千年来的民俗文化。它曾沉重地走入历史,又轻盈地走出了历史,成为了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一不可分割的部分。以至于,时至今日,依然有人佩戴花钱、古钱,以祈求平安顺遂,方圆之间,文化与信仰的传承,在此得以显现。
花钱一般都是按照当时流通的货币形式去做,而且铸造机构不一样,比如宫钱大多数是中央的造币机构铸造的,最大不同在于两者所蕴含的文化属性有很大区别,花钱是赋予了人们对生活的期待,是一种民俗文化属性象征。